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姚润丰、王春雨)“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了这个宏伟的设想。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强大使得修建南水北调工程正式摆上议事日程。经过多年艰苦、细致、深入的勘测、设计、论证,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12月30日,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按照工程建设规划,这一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将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构建“四横三纵”的大水网,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优化配置,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在国家实施扩内需、促经济、保民生宏观经济政策的形势下,南水北调工程迎来了加快建设的崭新局面,沿线亿万群众将从中受益。
迎难而上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响应中央有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部署,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以“促进项目开工,保证工程项目又好又快建设”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扩内需促增长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介绍,2009年新增1300亿元中央投资中,安排南水北调工程45亿元。截至6月底,新增中央投资完成15.94亿元。加上工程基金、银行贷款等,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共完成投资73.47亿元。
随着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一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开工项目的建设环境和施工队伍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已开工的续建项目进展顺利,工程质量和安全均得到有效控制。在一批工程项目完成进点和临建设施建设的情况下,工程建设规模正在继续扩大。
截至2009年7月底,南水北调工程东、中线一期累计完成投资318.4亿元,工程建设项目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设计总土石方量的66%;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806.4万立方米,占在建设计单元工程混凝土总量的50%。
水利大通道让沿线群众受益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的陆续建成,保障供水、防洪除涝等方面的效益逐步显现,沿线亿万群众正从中受益:
宝应站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第一座开工建设、第一个完成并投入运行的泵站,于2005年10月完成试运行验收,工程于2006、2007汛期连续两年投入里下河排涝运行,累计抽排涝水2.02亿立方米,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007年8月,山东省大汶河流域连降暴雨形成洪水,东平湖面临防洪压力。济平干渠下泄东平湖洪水历时近1个月,下泄洪水总量7000多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东平湖防洪压力。为进行水土保持和堤防防护工作,济平干渠工程沿线渠道两侧共植树56万株,绿化草皮超过300万平方米,形成宽近100米、长90公里的景观绿化带,为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作用。
为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张状况,中线优先安排建设京石段(石家庄至北京)应急供水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国务院确定的向北京输水3亿立方米的任务,北京成为首个南水北调工程受益城市。
环保先行打造清水廊道
治污和水质保护是调水的前提。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论证阶段就确立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把治污环保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并实施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根据治污规划,江苏、山东两省分别制定了41个控制单元治污实施方案,对规划确定的治污项目进行了优化和适当调整。
江苏省把调水源头取水口划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引江河道与湿地保护、生态林网与生态廊道、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并在输水沿线地区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
山东省结合南水北调沿线实际,逐步形成了“治、用、保”并举的一体化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思路,采取点源污染治理、水资源循环利用及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措施开展工作。随着治污项目陆续建成,东线水质大幅度改善,主要污染物呈现下降的良好态势。
征地移民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移民征地涉及搬迁人口约44万人,生产安置人口57万人。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和工程沿线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把征地移民工作摆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推动工程又好又快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库区移民方面,南水北调工程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发展,使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