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伟大成就

[2009-06-15]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走过了艰苦卓绝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发展道路,社会经济经历了高歌猛进的3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发愤图强,努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平稳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建国之初,新中国生产落后,国力空虚,195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6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连上几个大台阶:到1960年,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1457亿元,翻了一番多;到1975年,又提高到2997.3亿元,再翻一番;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开始突飞猛进。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8000.5亿元;2008年达到300670亿元,实现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如今,我国已经跻身世界经济大国行列,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3,仅次于美国、日本。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里,人均GDP增长缓慢;但之后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我国人均GDP也迅速提高。2008年,人均GDP已达到22698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10.9倍。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于2007年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仅为62.17亿元,经济建设受到很大限制;1999年跨上万亿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两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1300亿元。1970-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平均增长率高达12.5%。充足的财政实力对支持国家的重大科技研究、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以及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数据来源: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世界第一的巨大转变。建国初期,我国的外汇储备几乎一片空白,到1978年也仅有1.67亿美元,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经济的迅速发展,经常项目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短缺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1990年我国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迅速增加到千亿数量级,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946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农业基础地位逐渐加强,二、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趋于优化。60年来,三次产业在不断调整中均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生产条件大幅改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极大繁荣了国内市场。1952年第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 50.5%、 20.9%和28.6%,1998年调整为17.6%、46.2%和36.2%,到2007年,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1.3%、48.6%和40.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4.6%、11.4%和10.8%。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

  二、国内市场空前繁荣,社会商品极大丰富

  建国初期,我国各类商品市场网点稀少,行业分布不全,小商小贩占据主体地位,其规模极小,商品单调匮乏,人民生活十分不便。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增长。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58.6亿元,2008年达到108488 亿元,约是1978年的70倍。截止2007年,国内贸易(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从业人数达946.7万人,限额以上产业活动单位数19.4万个,地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4121个。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农副产品极大丰富。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2850万吨;水果产量由1978年的657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8136.3万吨,居世界第一;茶叶由1978年的26.8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24万吨,各种肉类2008年达7269万吨,牛奶达3651万吨。

  工业类社会消费品供给充足。汽车由1978年的14.9万辆增加到2007年的888.89万辆,2008年的产量高达934.55万辆,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彩电由1978年的0.38万台一举跃为2008年的9033.1万台;移动电话自兴起以来迅速发展到2008年55964万部的产出水平,是2000年的10倍之多。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增多,档次提高,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

  建国6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冶金、航空、机械、能源、电讯、国防以及铁路、公路、水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业项目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建设,为壮大国民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比1980年增加188倍;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48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农村投资241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交通运输方面。经过60年的建设,运输线路总长度成倍增长。1952年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仅为25.77万公里;2007年末,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618.26万公里,比1952年增长23倍,运输能力大大增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民用航空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运输方式,1985年民用航空航线仅有268条,到2007年民用航空已开通了1506条国际国内航线,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航空运输网。民航里程由1952年的1.31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34.3万公里。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8年,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249亿吨、105512.9亿吨公里,比1952年的3.15万吨及76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78倍和137倍。客运量与客运周转量分别达到239.7亿人、23372.2亿人公里,比1952年的24518万人及248亿人公里分别增长97倍、93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载货汽车数量稳步上升,载客汽车数量则提升很快,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旅客运输方式。2008年公路汽车完成旅客运输量220.7亿人,占全年旅客运输量的90%以上。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邮电方面。我国邮电通讯业已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公用电信网,以及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邮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由1949年的70.6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17.05万公里,增加9.2倍。全国邮电业务发展迅猛,2008年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23841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电话网规模容量迅速扩大,局用交换机容量已由1952年的47万门猛升至2007年的51035万门,长途电话交换机数量达到1709.2万路端。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移动通讯、数据通信从无到有,发展迅猛。截止2007年,长途光缆长度与互联网接入端口分别达到79.22万公里、8539.3万个。截止2008年,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达64123万户,固定电话用户达34081万户,电话普及率74.3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3亿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农村农业方面。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逐渐改善,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农村电网,覆盖国土面积的90%,农村通电率超过99.8%;已铺设的农村公路达196.5万公里,92%以上的建制村实现了通公路;已有约6亿的农村人口用上了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1.32%。1990年农村水电投资额仅为34.88亿元,到2007达到511.79亿元,已建成水库库容量由1990年的4660亿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6345亿立方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农业生产力逐渐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11749.9万千瓦,到2007年达76589.6万千瓦。1983年机械播种面积为4711万亩,机械收割面积为3687万亩;到2005年机械播种面积达到66423.1万亩,机械收获面积达到51675.5万亩。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城市建设方面。60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建国时全国城市共有132个,2007底全国城市有655个,增加了4倍;1949年城市非农业人口为2740.6万人,到1997年已达1.4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

  城市市政建设明显改善。截止2007年,供气管道长度达到22.1万公里,燃气普及率为87.5%;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4平方米,是1980年的4倍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平方米,是1990年的5倍;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2标台,而1980年每万人仅拥有3.5辆公交车。城市排水管道长度由1980年的2.19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9.2万公里。

  四、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居民生活也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消费等级、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52年的8.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7.25万亿元。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07年的城镇每人每年9997元,农村每人每年3224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3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比1978年分别增加了44.5倍和34.5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居民消费结构改变了多年来以吃穿为主的单一格局,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建国之初,城镇居民用于吃和穿的开支占到全部生活费支出的 80%,农村居民更是高达90%以上;2007年城镇居民吃穿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46.7%,农村居民吃穿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42%。

  近些年,居民在精神享受方面的支出比重迅速增加,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比重从1990年的2.01%和1.2%增加到2007年的7%和13.6%;农村则在文教娱乐、交通通讯方面的支出比重从1990年的8.36%和2.24%增加到2007年的11.05%和11.8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居民拥有的现代化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且普及程度提高迅速,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从五六十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到八九十年代的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照相机,再到现在的个人电脑、私家车、商品房等,消费水平大大提高。

  五、对外经济贸易规模迅猛扩张

  对外贸易繁荣。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贸关系,贸易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2008年,进出口总额高达25616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的位置,比1952年与1978年的19.4亿美元和206亿美元分别扩大1319倍和123倍。

                                                                       数据来源:中国计年鉴、统计公报

  利用外资成果显著。我国建国初期就开始借助苏联和东欧援助发展经济,但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的数量迅速提升,1979-2007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达到7602.19亿美元;1983-2007年吸引外资年均增长率高达20.1%;2008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924亿美元。来华投资企业增加迅速,1991年外资企业登记数有3.7万家,截止2007年已达到28.6万家。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走出去”的方针逐步实现。1991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额仅为36.09亿美元,2007年合同额达到853.45亿美元,增加了22.6倍,完成营业额达479亿美元,增长了19.3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六、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全面发展

  (一)科技事业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科技事业相对落后,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足5万人,科技人才匮乏。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

  科研机构经费来源不断拓宽,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1990年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为403.26亿元,2007年增加到7695.2亿元,比1990年增长18.1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近年来,我国科技活动人数迅速增加,由1997年的288.6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454.4万人。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产出成绩斐然,完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市场日益繁荣。1985年国家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申请专利授权数由1986年的18509件增加到2007年的351782件。到2008年,国家累计授予专利权161.8万件。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二)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随着“两免一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的推进,我国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到2008年底,我国已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个,特殊教育学校1640所,职业中学数2168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 

  (三)卫生事业成效明显

  2007年,已经核算出的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1289.5亿元,增加1446.1亿元;人均卫生费用854.4元。在2007年卫生总费用构成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20.3%、34.5%和45.2%。与2006年比较,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分别上升2.2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

                                   注:2008年数据为预计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和卫生部 

  (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2004年,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2003-2007年,我国向体育产业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共计849亿元,5年年均增长20.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版权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 地址:香港干诺道西160号 |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66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