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伟大成就

[2009-06-19]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在旧中国教育极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教育发展新思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

一、办学规模飞速发展,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们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输送了各种层次的建设人才,为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和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教育规模快速扩张

  194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仅有205所,普通中等学校5216所,普通小学34.7万所。1952年全国职业中学不足4000所,普通小学52.7万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70所。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8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有675所,职业中学3314所,普通中学11.84万所,普通小学91.73万所,特殊教育学校292所。改革开放30年以来,教育事业在深化改革中蓬勃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达1908所,职业中学达1.18万所,普通中学达7.48万所,普通小学达32万所,特殊教育学校1618所。普通高等学校、职业中学、特殊教育学校分别是1952年的9.49倍、2.96倍、23.11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学校招生数显著增多

  随着各级各类学校数量的增多,各类学校的招生人数也相应增多。194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是3.1万人,普通中等学校51.0万人。1977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得以恢复。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招生607.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37万,普通初中招生1856.2万,普通小学招生1695.7万,特殊教育招生6.2万。在实现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后,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和特殊教育的招生人数分别比1980年增加20.6倍、25.4倍和30倍,普高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结构趋向合理,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各类学校招生数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三)各级各类学校为国家输送的人才数量稳步提升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在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4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仅2.1万人,普通中学毕业生数为28万人。至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达512万人,普通中学毕业生2699万人,职业中学毕业生570.6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四)教育的普及程度显著提高

  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开始,经过10多年奋斗,在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国民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5年的8年,增加2.7年。1957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61.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44.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39.7%。2004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8.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62.9%,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2.5%。教育的普及程度显著提高,2007年每十万人中初中及以上教育的在校生达9697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队伍逐步实现了从少至多,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

  (一)教师队伍得到了壮大

  建国初,教师队伍建设较为落后,师资力量薄弱。1949年,全国教职工人数为93.5万人。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教师教育发展迅速,1978年全国教职工人数为1076.8万人,是1952年的5.7倍。在党和国家坚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导下,我国已建立起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和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培养师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2007年,我国专任教师人数为1286.7万人,是1978年的1.4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二)教师素质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建国60年来,国家先后设立教师节,颁布《教师法》,对教师工资作出了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法定标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重点加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顺利推进。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凝聚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由1985年的5.6%提高到2007年的47.3%。

  三、高素质人才的数量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较少,与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差距十分显著。1949年全国研究生毕业数是107人。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78年研究生的毕业数降到9人。1981年1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掀开了我国自主培养研究生的崭新篇章,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化、正规化和现代化的开端。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本科生连续扩招,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进入新的扩张期。2008年毕业的研究生数达到34.5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四、教育经费投入快速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完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6年教育性经费投入达9815.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是6348.3亿元,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549.1亿元,社会捐赠和集资办学经费89.9亿元,学费和杂费收入1552.3亿元,其他教育经费420.7亿元。200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教育支出7122亿元,占总支出的14.3%。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支出达6727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7.5%,居地方财政支出榜首。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五、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推进,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一)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多

  建国初期,我国教育事业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相对落后,1950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517人。文革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发展,国际交流几乎停滞。1975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仅有245人。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留学外派工作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出国留学规模由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07年的14.4万人,30年扩大166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在国外读大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大学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

  (二)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显著增多

  建国初,由于中国的经济相对落后,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工作不完善,留学回国人员较少。1957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数仅为347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及中国对外交往领域不断拓宽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不仅成为境外投资者投资的热土, 而且也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的重要选择, 留学回国创业的势头高涨。2007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达4.4万人,是1957年的126.8倍,海归人员的成倍增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出国留学和学成回国留学人数              单位: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国际教育合作加强

  中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学历学位协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累计接收来华国际学生123万人次,这些学生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034个。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到3000万人。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含孔子课堂)262所,分布在77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已有46个国家设立汉语水平考试考点,教育逐渐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六、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建国初,我国科技事业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时,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全国科学技术人员不足5万人,科技人才匮乏。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科研机构经费来源不断拓宽,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1990年,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为403.26亿元。2007年,科技经费筹集总额增加到7695.2亿元,比1990年增长18.1倍。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710.2亿元,比1991年增长25.1倍,年均增长22.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科技力量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年来,科技活动人数迅速增加,由1997年的288.6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454.4万人,其中,工程师与科学家由1997年的166.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12.9万人,分别增长57.4%和87.6%。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产出成绩斐然,科技成果影响深远。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申请专利授权数由1986年的18509件增加到2007年的351782件。到2008年,国家累计授予专利权161.8万件,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36.1万件。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数据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影响深远,科技成果登记数由1997年的30566项增加到2008年的41200项,增长34.8%。2008年国家安排了922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205项“863”计划课题,成功发射卫星11次,“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截止2008年,国内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2430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376个,地震台站1314个,地震遥测台网31个。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公报



版权所有: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 | 地址:香港干诺道西160号 | ICP备案号:京ICP备060664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