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百三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香港中资企业已发展成目前我国在海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企业群体。香港中资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同时,在维护香港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香港中资企业的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经历亚洲金融危机洗礼后,香港中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改制与重组,企业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都已发生深刻变化,逐步走上了以质量效益型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轨道。在近年内地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香港经济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香港中资企业呈现出多年少有的快速发展态势。据我办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香港共有集团型和单一型中资企业700多家,这些企业在香港、中国内地和海外其他地区共拥有各类实体公司4803家、员工775507人、总资产30259亿港元、净资产10074亿港元,2005年实现税前利润2235亿港元、净利润1469亿港元,全年完成新增投资567亿港元。近年来,香港中资企业总资产、净资产、实现利税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净资产和盈利企业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85.3%和73.7%,企业自有资本税前收益率和税后收益率也进一步提高到22.2%和17.5%,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历史新高,继续保持了近年来总资产、净资产、实现利税增加和盈利面、收益率提升以及企业管治不断改善的“三增两升一改善”发展态势。
二、香港中资企业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05年底,活跃于香港经济各领域的中资企业及下属实体公司总数已达2500多家,在港员工46615人,其中当地员工43252人。香港中资企业业务几乎涉及香港经济的各个领域,中资银行机构拥有总资产11810亿港元,占香港同类机构资产总额的16.3%,2005年底中资银行吸纳的存款额和发放的贷款额分别占香港同业市场的20.7%和22.6%左右;中银(香港)发钞量占港元流通量的21.9%。此外,中资企业在香港的保险、旅游、航运、港口、建筑、出版等行业,也占有较大比重的市场份额。
截至2006年9月底,在港交所上市的H股和红筹股企业共223家,占香港股市上市企业总数的19.4%;市值43694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41.2%;H股和红筹股企业累计从香港股市筹集资金11706亿港元,占同期股市筹资总额的43.7%;2006年1-9月,H股和红筹股股份成交量达23423亿港元,占同期股份成交量的53.6%。其中,香港中资企业共有90家香港上市企业,红筹股市值达23594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22.3%;历年从股市累计筹资6197亿港元,其中今年前9个月从股市筹资299亿港元;2006年1-9月红筹股股份累计成交7708亿港元,占同期股份总成交量的17.6%。香港中资企业的上市不仅为自身发展壮大筹集了大量资金,也为香港的股民和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投资空间。
三、香港中资企业为内地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年来,香港中资企业通过在港上市、协助内地企业上市、直接投资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为祖国内地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香港中资企业和内地企业已累计从香港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上万亿港元,其中大部分资金都直接投向内地,用于祖国内地的现代化建设。另据我们对中资企业自报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香港中资企业在我国内地拥有的各类资产已达11982亿港元,90%以上雇佣员工和80%以上的固定资产均在祖国内地,80%以上的企业所得税也在我国内地缴纳。华润、招商局、中海外、港中旅在内地的投资额已分别达到918亿、433亿、275亿和195亿港元;上海实业、粤海控股、越秀集团、深业集团、京泰等驻港窗口公司,在为内地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自身也积极参与内地的投资合作。上实、越秀、粤海、深业和北京控股在内地的投资已分别达365亿、282亿、255亿、109亿和128亿港元。不少香港中资企业的内地投资项目,如招商局投资建设的深圳蛇口工业区、中旅(香港)投资建设的深圳华侨城(现已行政划拨出中旅)和旅游景点项目、中信(香港)投资的洋浦、南浦和江阴大桥项目等,不仅项目本身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真正起到了香港中资企业的窗口、桥梁和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