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香港赛区多个比赛场地设置以全运会竞赛项目为主题的游戏摊位,吸引众多市民体验。图为小朋友在足球游戏摊位前玩耍。本报记者 冯学知摄
午后,位于香港九龙城区的何文田体育馆内人声鼎沸。这里是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设置的“十五运会活力观赏站”之一,每天早早就座无虚席。有年轻情侣为港队选手呐喊助威,有退休人士结伴而坐分析赛况,也有小朋友跟随运动员的冲刺节奏挥舞双臂……夜晚,启德体育园精彩的赛事落下帷幕,忙碌了一天的志愿者们依然精神奕奕,列队与离场的观众击掌送别。
本届全运会首次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不仅是全运会历史上的创新实践,更充分体现国家对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坚定支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说。
十五运会,粤港澳融合发展的高光时刻,也为香港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赛场内外 力量齐奔涌
清晨的深圳湾,海风裹挟着些许秋凉,轻拍在跑道两侧的栏杆上。11月15日早上7时整,清脆的发令枪声在深圳湾体育中心响起,7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长跑选手冲出起点,宛如一条动感色带,步履不停,奔向香港。
奔跑在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道上,跑手们以双脚丈量大湾区紧密联结的城市脉搏,同时体验无须刷通行证即可“一口气跑通深港”的流畅感。
为保障赛事顺畅,香港在赛前做了十足准备:反复优化路线以减少对城市运行的影响,利用科技让“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通关成为现实、协同多个政府部门确保交通运输无阻……历时约3个多小时的跨境马拉松“丝滑”完成,正是香港办赛能力全面提升的缩影。
此次全国运动会,香港赛区共承办8项竞赛项目及1项群众赛事。将军澳场地单车馆内,疾驰的自行车轮胎与赛道摩擦出尖锐的风声;维园沙滩排球场边,金色细沙在选手腾跃时高高扬起,仿佛阳光下洒满金粉;启德体艺馆击剑赛道上,铁器交击声与选手的呼吸声交织成独特节奏;粉岭高尔夫球场里,选手稳稳挥杆,白球划出的优雅弧线引来阵阵喝彩。
“从场地布置、系统测试,到运动员接待、义工培训,我们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十五运会为香港提升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表示。
为贯彻“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香港在场馆方面坚持“不新建”,而是善用现有体育设施,让维港两岸的城市风貌成为赛事的天然“背景板”。
“这是我第一次在维港中心游泳!”“跑向中环摩天轮的感觉好特别!”“这么美的赛道,踩自行车时脚下都更带劲儿了。”11月16日,铁人三项赛事在中环海滨圆满完成,不少选手冲过终点后争相与美丽的城市天际线合影留念。
除了软硬件能力提升,主场办赛也推动香港运动员不断“升维”。男子手球、七人制橄榄球、铁人三项、击剑……港队在多个项目表现亮眼。香港体育学院在特区政府的持续投入下,结合运动医学、体能训练、双职业发展等系统支持,使运动员整体实力逐年提升。
赛事保障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马术项目中,香港赛马会组建跨境兽医团队,并首次在全运会中实行跨境临时执业制度。香港赛马会内地兽医联系事务行政经理彭洁诗表示,非常开心参与这场“盛大的赛事”,她直言新场馆设施条件过硬,能为运动员与马匹提供安全和健康保障。
十五运会的办赛经验,让香港建立起覆盖竞赛组织、城市协调与科技保障的综合能力体系。“令香港未来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更有‘底气’!”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说。
体育热潮 打开新可能
从港岛望向九龙,启德体育园主场馆静静伫立。阳光洒落,蓝紫色外墙折射出层层炫彩,仿佛一颗镶嵌于维港之滨的璀璨明珠。
自今年3月启用以来,启德主场馆在短短5个月内便迎来百万观众,展现出香港体育经济“加速起跑”的巨大潜力。
十五运会期间,启德体育园承办3个竞赛项目及1项群众赛事,是香港赛区的重点场馆之一。场馆采用世界级标准设计,在照明、音响、草坪、受力结构等方面均对标国际顶尖赛事需求。“这里完全具备举办世界级赛事的能力。”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巴赫考察后赞不绝口。
“作为香港盛事活动的新引擎,启德体育园可为体育产业化带来宝贵契机和庞大机遇。”罗淑佩介绍,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推动体育发展,持续增加投放资源。2024至2025年度,政府用于体育发展的预算开支约为79亿港元,较10年前的39亿港元增加了一倍。十五运会赛事带动了体育教练、裁判、运动医学、盛事筹办等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了香港体育专业化与产业化水平。
更重要的是,十五运会让香港成为国际体育及文娱组织眼中的“成长型市场”。特区政府正计划提供财政鼓励措施,吸引亚洲或国际体育组织总会落户香港;香港旅游发展局也积极与海内外主办单位联络,力争吸引更多国际盛事来港。
城市活力升温,经济引擎轰鸣。十五运会期间,地铁与巴士上,穿着赛事纪念衫的旅客三两成群;多个核心商圈人潮涌动,餐厅加开时段仍一座难求;文创店铺则推出“十五运会限定”纪念品,工作人员忙个不停……
在十五运会的赛事效应下,香港正逐渐形成体育、文化与旅游交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据了解,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将举办2026年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协会全体代表大会,届时可为来自全球的与会者带来结合体育、会议与旅游的独特体验。
主场燃动 凝聚家国情
11月14日晚,启德体育园主场馆内,粉红色横幅翻涌,呼喊声响彻夜空,十五运会男子七人制橄榄球决赛正在上演。终场哨响,记分牌定格于26∶19,香港队夺得金牌,全场瞬间沸腾了!
这是香港代表队十五运会的第四金,也是香港在全运会七人橄榄球项目的首金,更是香港队主场作战所获的首枚金牌,为香港体育史册写下全新一页。
“跌宕起伏,太精彩了!港队好嘢(粤语,意为“好棒”)!”看台上,香港市民林予曦奋力鼓掌,他身旁的两个孩子也跟着大喊“香港,香港!”他笑言:“希望这一刻成为孩子心中的‘香港记忆’。”
香港运动员贝俊龙在帆船项目夺魁、何诗蓓和何甄陶在自由泳比赛连续摘金、李思颖在自行车赛事三冠加冕……本届全运会中,港队累计取得9块金牌。香港市民陈先生感慨:“这次全运会香港作为东道主之一,不但让市民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项目,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参与度,也增强了我们对‘香港是国家一部分’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无论是跨越粤港澳三地的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还是横跨深港两地的男、女马拉松赛事,运动员们驰骋在国家改革开放后最具活力的大湾区,让“同心同行”更具象化。
今年香港全民运动日以“全城齐运动 全民撑全运”为主题,让市民在社区、公园、体育馆体验全运会与残特奥会项目,形成真正的“全民参与”。香港青年沈杰源在体验击剑、乒乓球等项目后表示,通过亲身参与,真正沉浸在了国家体育盛事的氛围里。
同梦同圆,共铸荣光。体育正成为桥梁与纽带,促进团结与发展,助力香港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