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月亮传说、空间站的“无形巨掌”——一场跨越科技与文化的讲堂9月16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开。300多名香港学生会聚一堂,在不同领域的专家的引领下,共同开启科技文化探索之旅。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当天在香港举行。作为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之一,此次讲堂以“少年有志:敢问苍穹摘星辰”为主题,旨在引导港澳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在活动现场,专家分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成果,他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热烈而真诚。
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材料学家杨德仁率先登台,围绕太阳能和光伏发电展开分享。一位学生提问:“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方面,中国比国外有什么优势?”杨德仁以详实数据回应,展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自信与实力。他表示,过去20年,中国太阳能产业跃居世界前列,产量和技术均取得显著进步。太阳能发电成本较低,未来有望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
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以“文物里的月亮传说”为题,带领学生穿越历史长河,探寻中华文化中的月亮意象。面对学生“未来从事考古学应具备哪些品质”的提问,他的回答“最重要的是探索欲、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发学生们的思考与共鸣。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信息化总师、科技委秘书长雷占许以“真空之极·宇宙之钥 托起天宫空间站的‘无形巨掌’”为题,讲述中国空间站背后的科技力量。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参与。香港高中生廖祖尧感慨地说,航天员一定要有勇气,才能到达地外星球。
雷占许说:“我国航天器探索太空必带的一样物品是我们的五星红旗!”话音未落,现场掌声雷动。他寄语年轻人,坚守家国情怀、传承科学精神,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实现个人价值目标,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此外,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海洋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计算机科学家、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等专家轮流上场,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香港青少年仰望航天人铸就的璀璨星河、潜入蕴藏着气候解决方案的蔚蓝秘境、解码当今时代奔涌的智能浪潮,带来别开生面的大师课堂。
活动开场时,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通过视频致辞表示,特区政府致力培育香港青年成为爱国爱港、有抱负和具正向思维的新一代。“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云集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对接国家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建设需求,让青年感受大师智慧、开拓视野境界,助力青年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沈蓓莉在现场致辞表示,希望通过2025年“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活动,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科学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探索兴趣,助力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大师开讲,少年有志。在这个充满智慧与梦想的傍晚,香港学生们在大师的引领下,播下了心怀家国、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