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双城记”:一路向上 并肩前行
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17-06-26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26616

  如何形容自己每天的生活状态?是20年前的“去深圳,返香港”,还是10年前的“去香港,回深圳”?

  都不是。香港土生土长、深圳投资创业的星利源集团主席林立方说,现在他每天开车往返两地,和朋友、同事说的都是“回”:回香港、回深圳,往两座城市都是归途。

  工作、创业、求学、爱情、娱乐、消费、出游……深圳、香港两千多万市民中,越来越多每日往返的“深港人”涌现。

  双城生活 共同成长

  13岁的深圳女孩张悦彤,是国家攀岩集训队里最小的运动员。这个平时看起来文静“软萌”的女孩,一到攀岩场上立刻变得活力四射。

  在进入国家队前,她每周至少一次到香港训练。

  回忆起深港频繁往返的经历,张悦彤的父亲张建东说,相比较而言,国际化程度更高的香港拥有更庞大的攀岩人口,也有更完备的训练场地和先进的训练理念,良好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关键性作用。

  香港男孩陈熙文,13岁独自赴英国留学。“回到香港后,我想延续和拓展祖父和父亲的洋服事业,深圳的互联网创业环境给我很大启发。”如今已经24岁的陈熙文说。

  香港人说的“洋服”,内地叫做“西装”。陈熙文和他的两地团队在深圳观澜开设工厂,主要从事“B2B”高端定制西装出口业务。如今,两地来往已成陈熙文的日常,而内地市场也在企业营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香港入境处统计,1997年,超过5600万人次通过罗湖口岸出入香港。到2016年,超过8100万人次经由此口岸出入香港,年均增长125万人次。

  如今,每天往返深港两地的跨境学童超过3万人,深港两地结成了210对“姊妹学校”,香港6所大学在深圳设立了研究机构。在深圳市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姜力琨看来,回归以来,两地的年轻人越来越熟悉“双城成长”。

  这是一条不乏艰辛的成长路。不少跨境学童每天花4个小时往返深港之间上学、放学,有的孩子在地铁上就趴着打起瞌睡。

  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成长路。作为南方科技大学的首批统招本科生,李晓阳2016年成为南方科技大学与香港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他的规划中,深圳的创新活力将和香港的国际化优势一起,共同构成他的起步阶梯。

  两种制度 互相融合

  2013年,香港著名眼科医生林顺潮的眼科医院在深圳正式开设,成为内地首家港人独资医院。

  “虽然也有过水土不服,我们最终将全面预约制的香港服务模式引到了内地。”林顺潮说,深圳医院的开设,让他接触到了更多的复杂、疑难病例,“这对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也很有帮助”。

  今年8月,林顺潮将在北京开设第三家眼科医院。在他看来,与内地交流合作越广泛,香港的空间就越大。

  “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香港的角色和定位也要因时而变,还是那句‘老话’——国家好,香港好。”他说。

  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引入内地的不止是医疗,还有法律、会计等各种香港优势专业服务。

  在深圳前海,司法当事人一走入前海法院的审判庭,就会发现:原告和被告的桌子不像其他法院那样相对而设,而是都面对审判席。

  “这种摆法,是英美法系的主要特征之一。”前海法院调研宣传事务中心主任孙普说,成立于2014年底的前海法院,集中审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作为另一项制度创新,截至2017年5月底,前海法院港籍调解员共主持、参与调解68件案件。

  “在处理涉港案件中,港籍陪审员能更好地消除香港同胞对内地司法的距离感,增加裁判透明度,从而提升法院的公信力。”孙普说。

  20年来,融合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开始,“共建国际大都会”成为深港两地合作的主题。2017年,香港与深圳在占地87公顷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立重点创科研究合作基地,吸引海内外顶尖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进驻。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河套地区与深圳仅一河之隔,在该处发展创新及科技,意义重大和独特,可以体现香港“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

  彼此成就 并肩世界

  和许多在深圳扎根的港商一样,林立方的“双城记”最早要追溯到香港回归前。1992年,他告别自己的家族事业,投资2000万港元,在深圳罗湖口岸附近发展餐饮和娱乐业,由此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201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有关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林立方再次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自己是前海第60家注册的企业。城市的转型和企业的转型结合在了一起。”他说。

  如今,林立方的星利源集团在深圳已经拥有了1万多个零售终端,覆盖近400万消费者。

  他说:“回归前,香港是供方,深圳是需方;回归后,深圳更主动对接香港,双方彼此成就。现在,从粤港澳大湾区到‘一带一路’倡议,香港要了解深圳、了解祖国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

  从1997年的1297亿元和13445亿元起步,2016年深圳和香港的经济总量分别达到19493亿元和21300亿元。

  20年间,深圳已从全球市场举足轻重的制造业中心发展成为国际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孕育了华为、腾讯、中兴、大疆等一批跨国领军企业,香港则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并连续20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

  如今,在深港两座城市,彼此成就、携手共进的印记随处可见。在服务业比重持续攀升的同时,深圳依然是香港制造业转型的主要承接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海外投资需求不断增长的当下,“超级联系人”香港则向深圳提供至关重要的金融、投资、贸易、物流、专业服务及文化教育支撑。

  深港正在建设更多的国际合作平台,一起迈向国际分工体系的高端。“20年来的实践证明,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深港合作有利于香港长期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两地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共同为全球城市合作与城市群建设提供了范例。”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陈广汉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部署与实施,深圳与香港将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而深化合作、优势互补,也是两座城市解决自身发展难题、锻造新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双城’故事里,香港进一步发挥国际化的资源优势,深圳进一步发挥创新科技优势,实现强强联合,真正把中国标准、中国模式、中国实力展现出去。” 姜力琨说。(记者王攀 叶前 陈寂 陈立新)

[责任编辑: 李雪姣 ]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4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