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一代”的20年足迹
来源: 新华社 发布时间: 2017-06-26

今年年初,梁芷萁(左)受邀在礼宾府表演粤剧。新华社发

  从“粤剧小花”到法律系“女学霸”;从“足球小子”到“香港新栏王”;从懵懵懂懂的少年义工到公益生力军……与香港特区共同成长的“回归一代”,今年迎来了20岁生日。

  1997年,共有59250个新生儿在香港出生,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回归宝宝”。步入20岁,他们普遍操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朝气、有梦想,也带着几分稚气,点点滴滴的成长足迹折射出香港青年一代多姿多彩的风貌。

  逐梦青春

  八和粤剧学院嵌身于旺角旧城区一座老式大厦,午后,悠扬的二胡声从窗中飘散至街角,20岁的梁芷萁正在专心地排练着《无情宝剑有情天》。“妈妈是粤剧迷,在她影响下,我从6岁开始学习粤剧,到现在快14年了。”小姑娘面容清秀,一颦一笑透着灵动。

  梁芷萁在香港大学修读法律专业二年级,是名副其实的女“学霸”。“平时上学忙,但每周日早上10点到下午4点是我固定的练习时间,坚持了13年,从未动摇过。”她说。

  2017年4月,香港各大报纸的体育版头条被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占据,他就是以13秒97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香港纪录的“跨栏小子”张宏峰。他从小因好动结缘体育,原本热衷于踢足球,4年前受奥运冠军刘翔的鼓舞转战跨栏,于刻苦训练中闯出名堂,成为香港田径队的新一代主力。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沙田的香港体育学院,一睹张宏峰在训练场上的矫健身影。“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拿到110米栏首金,很厉害。那时我才7岁,不懂什么叫跨栏,只觉得这个运动好帅。”他对记者忆述,“后来刘翔克服伤病出战伦敦奥运会,很有毅力,令我深受感染。”

  从足球到跨栏,一切从零开始,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张宏峰不得不割舍一些和同龄人打电动游戏、看球赛的玩乐时光。他每天上午在学校上课,下午便赶到体育学院训练三四个小时。“以前练习足球时可以一大班朋友在一起有说有笑,跨栏就闷一些,再最难的时候也只能一个人度过。但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香港科技大学校园内,修读环球商业管理专业二年级的谭晓瑜向记者一页一页地展示着多年来她所参与的义工项目。从中学开始接触公益活动,谭晓瑜在照顾孤儿及视障人士、关爱老人、改善贫穷住屋等领域积极地发光发热,并从最初因好奇而参与,成长为经验娴熟的组织者。

  她说,最初做义工本是为了完成学校课业,以有助升学。“参加活动之后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就想一直做下去。”这个气质甜美的女孩不久前协助一家香港慈善组织在科大创立了分支机构,很多本已完成义工项目的同学在她的鼓励下,又重新加入义工行列,将爱传递开来。

  内地印象

  香港回归以来,两地青年一代的交流越发频密,特区政府、学校及民间组织举办的香港青年赴内地实习、考察及夏令营等活动日益增多,“回归一代”对内地的认识与了解不断加深,情感纽带也更加牢固。

  2016年暑期,梁芷萁跟随八和粤剧学院赴北京清华大学,参加为期一周的中国文化与戏曲发展专题研究课程。“上这个课之前,我没想到京剧与粤剧的差别这么大,比如发音方法和角色分配,我对中国戏曲有了新的认识。”她说。

  交流期间参观故宫给梁芷萁留下深刻印象。“故宫的建筑很宏伟,粤剧名曲《帝女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故宫里面的乾清宫,我特地去看了乾清宫的样子,还在那里和同学清唱了一段《帝女花》。”

  年纪轻轻却钟情于传统戏剧的梁芷萁坦言,身边同龄人学习粤剧的不多,“我觉得粤剧是粤语文化的传承,很多古代民间故事与传奇通过粤语流传至今,希望自己可以帮助传承粤剧文化。”

  谭晓瑜也刚刚结束在北京的交流活动。“第一次去北京时年纪很小,这是第二次去,感觉变化好大,城市很干净,地铁四通八达。”她说。

  谭晓瑜还曾去过内地其他城市旅游或实习。“这些年内地发展得很好,内地人也都很友善。希望明年暑假有机会去内地山区,为那里的儿童做义教。”她说。

  另一位“回归宝宝”何泽皓目前在香港大学修读工程专业一年级。他祖籍广东汕尾,每年春节都与父母一同“返乡下”过年,“家乡以前都是农地,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他说。

  近年,香港不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去内地工作,何泽皓表示也会考虑。“内地的建筑方法先进,而且很多地方都要发展、要建楼,机会很多。”

  高中毕业后,何泽皓跟随交流团去了四川若尔盖大草原。“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我有机会身临其境,很感动。”他表示,“红军很艰苦,建国的过程很艰难,回到香港后我还和其他同学分享了这段经历。”

  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计量金融学专业的华智诚,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学吹萨克斯。他认为,内地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香港与内地的音乐文化各具特色,可以相互切磋、借鉴,共同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

  除了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有机会踏足内地,不少内地青年也选择来香港发展,何泽皓曾就读的培侨中学便有不少内地生。“与内地同学接触多了之后,觉得他们普遍素质很高,心态包容,既聪明又努力。我挺欢迎他们过来。”何泽皓说。

  “学校本身设有普通话课程,但我的普通话要多谢班上一个内蒙古同学,他语速超快,在他的‘训练’下,我现在听正常语速的普通话完全没问题。”何泽皓说。

  展翅未来

  一样的青春,不同的梦想,香港“回归一代”对未来也有着各自的规划与期许。他们共同的愿望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可以取得更大发展,个人的梦想都能够实现。

  “跨栏小子”张宏峰刚刚从九龙华仁书院高中毕业,他的目标是考入香港浸会大学或香港城市大学,修读与体育相关的专业,将来成为一名田径教练。“参加奥运会则是我的终极目标,我会继续以刘翔为榜样,鼓励自己走下去。”张宏峰说。

  “粤剧与辩论是我一直坚持下来的爱好,但香港没有专门学习粤剧的学校,因此只能将粤剧作为兴趣。等完成法律专业后,我想先做10年律师,再考虑转行做粤剧演员。”致力于传承粤语文化的梁芷萁憧憬道。

  谭晓瑜曾定期赴孤儿院探望一名孤儿,“一年期的项目结束后,那个孤儿恋恋不舍地问我还会再来吗,我就很心酸,觉得做义工不应是一个短期行为,要长期坚持下去。”

  “做义工还带给我很多收获,使我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日后更有效地帮助他人。”谭晓瑜说,“如果未来有机会去非政府组织工作,我的商科专业也可在机构运营方面献策。”

  毕业后希望做一名土木工程师的何泽皓则志在“盖更多香港人住得起的楼”。“想象一下香港有一栋大楼是你参与建成的,很有自豪感和满足感,真的为香港出了一份力。”他说,“香港人有置业压力,其实新界还有很多土地可以开发,争取多盖一些房子,改善市民居住条件。”(记者 王小旎)

[责任编辑: 李雪姣 ]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40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