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长江:循“一国两制”初心创未来
来源: 大公报 发布时间: 2017-06-12

  廖长江期望下届政府积极扫除坊间对“一国两制”的错误认知,带领港人从国家的角度、国际的视野重新审视本身的定位。(大公报记者 蔡文豪 摄)

  “‘一国两制’划时代,回归廿载创未来。”建制派立法会召集人、行政会议成员、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廖长江为香港回归20年送上了这段寄语。对于划时代的“一国两制”构想,廖长江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表示,回归之后,“一国两制”在港成功落实,香港的繁荣稳定更胜从前。但他认为,社会上仍有人对“一国两制”存有误解和偏见,任由狭隘的本土主义泛滥,以致成为不少争拗及冲突的源头。着眼于如何“创未来”,廖长江指出,期望下届政府积极扫除坊间对“一国两制”的错误认知,带领港人从国家的角度、国际的视野重新审视本身的定位,让香港按“一国两制”的初心健康发展。

  1984年底,《中英联合声明》签署;1985年,在英国生活了多年的廖长江“逆流”回到香港,见证了回归历程的风云变幻。在廖长江看来,回归20年,香港一直按照基本法,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及生活方式。他举例指,本地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1.3万多亿元,增至去年的逾2.4万亿元,财政储备亦大幅增加一倍多,达九千多亿元,而且连续23年获得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廖长江强调:“‘一国两制’成功落实有目共睹,香港的繁荣稳定更胜从前,很值得国家及港人骄傲、庆祝。”

  认知偏差滋生违宪思想

  但“一国两制”在实践过程中亦遇到了新问题、新挑战。廖长江指出,港人普遍对“一国两制”的认知在广度、深度、阔度都有所不足,甚至与“一国两制”本身存在偏差。他认为,社会对“一国两制”认知的偏差和误解,亦影响了港人的国民身份认同,助长了狭隘的本土主义,更令到各种“明独”、“暗独”、“半独”的违宪思想抬头。甚至有人对香港经济融入国家发展亦充满疑虑。

  廖长江以高铁“一地两检”为例,他认为,这个争议的本质并非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具体方案都未出,便有人散播‘一地两检’会损害‘一国两制’。”他又指,部分人甚至叫香港不要投资港珠澳大桥等有利两地融合的基建,其心态其实是害怕香港与内地融合。“如果香港任由狭隘的本土主义泛滥,就会失去经济更上台阶的机会。”

  本身是大律师的廖长江亦指出,近年“占中”等社会乱象也是由于对“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的错误认知引发的。他批评,有些人平时将维护法治挂在嘴边,但竟然在政改时支持违反基本法的“公民提名”,用政治去掩盖法治,误导香港的年轻人。廖长江又指,法治是香港的核心价值,但近年一些涉事者被起诉就声称是所谓“政治检控”。他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的先决条件,“不是你有一个政治理念,无论你觉得有多崇高都好,就可以高人一等,不受法律的制裁”。

  促宣传基本法扫除误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展望未来,廖长江表示,“一国两制”及基本法本来是创新的事物,由浅入深对港人进行宣传教育是必须的。他亦促请下届政府积极扫除坊间对“一国两制”积累下来的误解,带领港人从更高的高度来思考“一国两制”。

  廖长江又认为,市民不能只从本土狭隘的利害得失去看事情,而是要从国家的角度、国际的视野,重新审视本身的定位,让社会重回正轨,按“一国两制”的初心健康发展。

  冀行政立法配合重拾发展

  去年十月,廖长江(前排左四)与建制派议员一起召开记者会,谴责梁颂恒及游蕙祯在誓词中播“独”辱华。

  身兼行政会议成员和建制派立法会召集人的廖长江,对近年行政立法关系的不顺畅深有体会。他认为,现时行政机关很想有作为,但去到立法会就屡遇到“拉布”拖延,要改善行政立法关系,双方都有责任:“跳Tango(探戈)都要双方配合”。

  批“只讲政治不讲道理”

  廖长江表示,按照基本法,香港的政治体制实行“行政主导”,行政与立法机关是互相制衡又互相配合,要确保这个关系运作畅顺,行政机关在制定及执行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民意,确保政策切合社会所需及得到接受,而立法会透过向政府反映意见,帮助政府按民情优化政策措施。

  不过现实情况是行政与立法关系每况愈下,廖长江指,政府在立法会无票,“很多事情很被动”,加上香港社会分化,立法会只不过是社会的缩影。他续指,部分议员“只讲政治立场、不讲道理”,遇到自己不同意的政策,就随意用“拉布”作为对抗政府的手段,令到立法会很多时候履行不到本身的宪制责任,反而是拖行政后腿、影响民生。因此他认为,要改善行政立法关系,不只是行政机关的责任,立法机关都需要检讨。

  期各界有商有量多包容

  “行政立法关系要时间慢慢去改善,不会一下子有突破,因为政治制度是如此”,廖长江说,看到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已坐言起行,约见各党派议员增强沟通,大家的反应亦良好,期望大家为了香港的整体利益多包容,恢复彼此有商有量,缔造良好氛围,让社会各方面都可重拾发展。

  倡制定“一带一路”统一“商法典”

图为廖长江(右一)和兄长廖长城(右四)出席两岸四地法律研讨会,推动本港法律平台服务“一带一路”。

  国家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为香港的发展带来机遇,本身是大律师的商界立法会议员廖长江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同,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商法典”,解决“一带一路”的商业纠纷。他希望这个“商法典”可由香港牵头制定,然后由国家去推行。

  解决沿线国家商业纠纷

  廖长江形容,“一带一路”战略将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抑或发达国家都会受惠。但他指出,“一带一路”沿线这么多国家,文化、信仰、社会制度和法律都有很大的分别,要解决在这些国家遇到的法律纠纷,仅仅靠仲裁并不足够,“仲裁用什么法律呢?就要看适用的法律,如果大家都同意用统一的‘商法典’就可解决问题”。

  廖长江认为,制定一个统一的“商法典”,需要多方参与,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他希望可以由香港牵头去做这项工作,因为香港的法律界在国际商法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而在“商法典”制定好之后,如何推行则由国家统筹。

  促把握好大湾区机遇

  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廖长江说,香港可以善用在上市集资市场及人民币结算与投资业务的领先优势,与其他内地城市共建核心金融圈,为区内提供更全面的投资及融资安排,解决珠三角发展的资金需求。他建议,特区政府给予本港各界适切的支援,协助他们把握好大湾区的机遇,例如设立一站式平台,发放最新的相关资讯,并考虑给予税务配套,减轻企业税务负担。

  为特区20岁《喝采》

  廖长江和兄长廖长城同为行会成员,两人的名字中的长江、长城都是中国人文地标。廖长江说,兄弟姊妹排“长”字辈,名字都是爷爷起的,自己虽然自小在外国读书,但“心里仍然很中国化”。他还记得,回归当日非常开心,因为回归意味着香港摆脱殖民地统治,结束不公义的制度,“香港人可以当家作主,希望香港将来会更好”。

  在回归20年之际,廖长江为已是成年人的香港送上一首陈百强的《喝采》。他说,很喜欢歌词那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感觉。

[责任编辑: 赵凤艳 ]
010020030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309391